中国最早的春联_中国最早的春联始于
据传我国春联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
公元964年春节前夕,这位才子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命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
全联意谓,新年开始,它将带来更多的吉庆;美好的节日,它的名字叫长春。
然而孟昶此联竟一语成谶,第二年宋太祖灭后蜀后,宋朝新任成都刺史即为吕余庆,正应了“新年纳余庆”之言。
最早的春联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去年又称为春贴门对对联,他是我们中华民族过年时所切的红色喜庆元素年宏的一个种类。它是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发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我们国家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过年的一种重要习俗。
桃木板上,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命翰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
孟昶嫌其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战国时每逢过年,人们便用桃木板上传说中镇妖降鬼的大神“神荼”、“郁垒”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于压邪,谓之“桃符”,故以桃符作春联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