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单田芳_乱世枭雄 单田芳
自从去年单大师去世后,一下子就觉得评书界凋落,后继无人了,进而就觉得评书真的成了过去的事情,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其实我很少听评书,觉得那些东西太老套了。也并不是我不喜欢听书,相反,我特别喜欢听王立群,曾仕强等人的音频类节目,觉得从中可以了解历史,感悟人生,而评书似乎知识容量太小,太过于虚假,不太符合我的品味。
但我知道评书界有一个大牛,而且还活在当今世界,这真是一个奇迹!因为印象中评书应该是古代的艺术门类,是在古代那种信息传播技术特别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通俗艺术门类。它源于社会底层,面对文盲半文盲的普通群众,主要靠说书人的一张嘴来编故事娱乐群众。虽说是通俗艺术,甚至有些低俗,但是说书人也干过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例如编写与圆润三国和水浒故事,使这两部作品都非常地精彩与接地气,在人情事故上,在人物心里活动与事俗描写上,都经得起推敲与历史的考验,从而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今人了解古代风俗画的绝佳第一手资料。可见说书行业也是鱼龙混杂,隐藏着各种奇人异士!
当今评书界的第一牛人当然是单田芳了,老单深耕评书界几十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位评书大师。经常会在街上碰到一些挂着收音机在街上溜达的老头,收音机里正放着老单的评书,好像寂寞的晚年,老单的评书就是他们最好的伴侣,由此可见老单的评书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是哪一天我的文章也能像老单的评书一样得到老百姓的喜欢,那我真是烧高香了!
老单为人特别实在,特别单纯。虽说是人生几经波折,但是不改他对评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整天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所以也给了他通透畅亮的个性,没有那么多烦恼,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忧愁,更多的是对事业的挚爱与对生命的赞美,和这种人聊天,你觉得一切都趣味盎然。我看了《鲁豫有约》中关于单田芳的那期节目后,就喜欢上了他,被他的真挚与坦然感动。
估计评书艺术快消失了,或者说它会融入到其他艺术中去,这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先是说杜老盼是德病死的,后面又说是让官府枪毙了。前面说三届沟老七叫谭翠亭,后面有说叫郑翠亭,别较真了,听着要呗。其实里面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这帮土匪一票挣的,比老百姓一辈子挣得还多,要是这样就都当土匪了,来钱太快了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像《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史书。如果你想追本溯源,这类艺术作品只能是个引子,而不能是根据。
说书的是曲艺形式,文艺创作。哪能和真实去衡量呢?
大体上有这么个事,粗节基本上吻合,细节肯定有出路,乱世枭雄好,单老永垂不朽,
问这个问题先要自己的分清历史和评书的差别之处,真实的历史和评书肯定有差异,皇姑屯炸死张作霖时,吴俊生站在列车窗户往外看,看到外边都是日本兵,心里说,不好,这里有危险,刚要给张作霖去说,列车就炸了,吴俊生当场炸死,他心里的话谁知道?这不是评书的作用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方向不差就可以了,吹毛求疵谁也招架不了。
小说不是历史,就像三国演义是小说,历史是三国志!
真与假,只有当时人知道。但确是个传奇!
大的事件应该是准确的。
乱世枭雄是文学作品,在讲述大的事件真实的事件的同时,夹杂一些风土人情,虚构一些人物,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娱乐性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读者一定要看真实性,那就去读民国史。
n 年前就听过这部评书,很有感染力。评书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历史教科书。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创作上就充许夸张,虚构,但前提是必须以基本事实为主线。据之前媒体报道,在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生活后,单田芳大师专程看望了张学良,并把他的《乱世枭雄》全套录音资料奉送。
如果是人物简介几分钟就完事了,但是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你必须得加以文学创作呀!不然怎么说评书
评书只是一种供人娱乐的,经过仔细加工的艺术形式,有许多故事情节都是说书人虚够的,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如果单老的评书只说真实的历史,毫无修饰,那就没意思了。如今说书的老艺人有的已经去世,活着的也屈指可数,且后无来者,他们留给后人的永远是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书有作者很多是瞎编的,为了引人入胜讲男女事,黒势力社会,官场恶毒流氓事,有些事,作者经历,评书表演家人生,经验和阅厉,单老师,文革时期被人抓起来,下放农村劳动,单老师表演人生落难时很真实,富人的生活,穷人的生存,人生欲望,很贴切,经典句子,一路酒席,对代一路宾朋,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地皮,流氓,经常说,去你妈的。逆来顺受,刘德华歌曲受时代追棒,当粉丝的百年之后,也就结束了,单老师讲的有一些事是历史,太平洋大海战,解放战争,开国名将,将来小孩很多会喜欢??,因为现在社会金钱教育,对听评书小孩越来越少,想了解古代,现代事都有好奇心,单老师不在了,单老师作品每天全国有很多棒场,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单田芳老先生在编评书《乱世枭雄》的时候,做了不少功课,他自己很严谨,知道讲历史评书不能没有依据的胡编乱造,而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所以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乱世枭雄》是一部忠于史实经过艺术加工的静心之作。金无足赤,瑕疵难免,恐怕后无来者了。
胡说的部分有相当的比例。他骗杀杜立三,事实上杜管张叫大哥,评书与事实恰恰相反!有美化的嫌疑。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把一个又奸又滑的人说成了侠肝义胆的大英雄!熟悉历史的人,肯定知道。
黑龙江督军,孙烈臣死于1924年,无子女!评书里直到1930年还在人世!
艺术地再现真实,吾为辽宁人,基本属实,当然情节有虚构部分,但张总的兴起过程,据吾听老人讲,属实!
单老的评书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尤其这部,乱世枭雄,太精彩了,
没有绝对准确的历史,昨天发生的事今天还说不准确,只能大题有这么回事就可以了。
大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基本都是真实的。评书本来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肯定有虚构的内容,没必要太较真,更不能把评书当成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