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为什么叫五代十国
因为那个年代的局势正好是五代和十国。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其实不是唐朝,唐王朝亡于朱温,它是在唐朝末期黄巢起义后,各藩政节度因为李唐王朝的衰落,失去了对他们权利的约束和管辖能力后,他们逐渐在各地进行割据,军事上经济上都相对独立,各割据势力逐渐对周边进行吞并,使太平生活逐渐进入了战乱,五代十国是各割据势力不断杀伐取代的过程,是唐朝和宋朝之间相对混乱的时期。
唐代后期分裂成五代十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唐代后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均是分裂的主要原因。
1.政治制度上,唐朝后期的皇权逐渐削弱,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逐渐壮大,导致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急剧下降,无法有效控制各地的反叛力量。
2.经济上,“安史之乱”和黄巢、王建等起义运动破坏了社会和谐,导致唐朝后期的经济疲软,农民起义、地方割据等问题频繁出现,也促使了唐朝的灭亡。
3.文化背景上,唐朝盛行的佛教、道教思想加剧了社会道德混乱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玄宗朝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政治骚乱,也成为唐朝后期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唐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在引发政治分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