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打一数字
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将军,他从战场上败回来,感到非常羞愧和难堪。后来,他来到了一座山上,看见了一群刻苦修行的道士,很受启发。他向他们请教战争的策略,道士告诉他:“千万不要硬拼,要退一步,给自己留下余地。”钟离春恍然大悟,回到楚国后,立即实行。果然,他的部队在战争中屡屡胜利,从此‘退避三舍’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谋略。
意思:退避三舍是指在决策面临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迅速决策退却,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人们常常将‘退避三舍’应用于各种方面,比如勤俭节约;如果在生活上,能善于‘退避三舍’,便可少走弯路,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意思就是主动退师九十里。后用“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发生冲突(主动退让,不与别人相争)。
读音
[tuì bì sān shè]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bìsānshè 【英文翻译】retreattoavoidaconflict<finkout;keepsomebodyatarm'slength> 【词语解释】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